過去一個月,美元對台幣匯率從超過33元快速貶值到不到30元,5/5盤中最低見29.585元,引起許多投資人的關注。對於有大筆資產投資美股的人,多少會擔心帳上匯兌損失,投資人應該減少美股投資,或是先將手上的美元換回台幣嗎?
以下是我在《ETF存股》這本書裡的一段內容,有提到匯率損益的問題,供參考。
投資美股,美元匯差真的是大問題嗎?
如果投資美股,台幣與美元的匯差將難以避免,你可能會擔心台幣與美元的匯差損失,是否會侵蝕到投資績效。關於匯差,我認為不用過度在意。
首先,不管你是等待美元便宜時大筆買進,或是不管匯率定期買進,在20 ~ 30 年以上長期換匯的結果來看,美元換匯平均成本其實差異不大。
若以30 年投資期為例,你可能是在美元兌台幣匯率區間27~35元的價位每個月定期兌換一筆金額,總共兌換了360 筆,也可能是每年單筆兌換,總共30 筆,其實都已有足夠的分攤平均效果。
長期來看,匯率成本的關鍵是什麼?
而美元匯率成本的關鍵不在於總共兌換了多少筆,而是在匯率高或低的時候換了多少錢,而能換多少錢的關鍵在於你的收入而非匯率。
舉例來說,每個月都有台幣2萬元可以換成美元,或是直接以當時的匯率定期定額買進美股ETF,美元匯兌成本就是這些時間的平均值,如果美元長期匯率在新台幣33 元,低到30 元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,那美元匯兌成本可能平均約32 元。
如果能在匯率低至30 元時,剛好有一筆300 萬元可以換成美元,總平均匯兌成本可能拉低到31 元,重點在於兌換的金額大小。
如果總投入資金超過3,000萬元,那在30 元匯率時兌換的300 萬元也只占十分之一,其實對於降低匯兌成本的效果非常有限。
為了省匯差,錯過投資報酬划算嗎?
再說,投資美股的目的主要是透過美股獲取股市增長報酬,30年下來的投資報酬率可能上看1,000%(10 倍),如果為了換到匯率較低的美元而遲遲不進場投資,那錯過的股市報酬將遠比省下的匯兌收益高出許多。
舉例來說,手上有一筆新台幣300 萬元想換成美元,但當時的美元兌台幣匯率是33 元,你預期美國即將降息救市,美元兌新台幣匯率會下跌於是決定等待,在等了兩年後,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跌到僅剩30 元,省下9% 的匯兌成本。
這時將整筆300萬元資金換成美元,打算開始投資美股,但過去這兩年也因為降息,美股總共上漲了35%,現在你還會覺得省下來的匯兌損失是值得的嗎?
過去的50 年,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最高曾來到40 元,最低低到25 元,但40 元是在匯率管制的時代,而25 元是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,幾乎很難再重現,而過去25 年的美元匯率,多是介於28至35 元之間,長期換匯的匯兌成本約在30 ~ 31 元。
如果剛好在匯率28 元時需要將美元換成台幣,就會需要實現約10% 的匯兌損失,同樣的若是在35 元時要換成新台幣,也會額外賺到約13% 的匯兌獲利,兩種機會都有可能,多筆兌換總體來看未必會有匯兌損失。
而且每次換匯都只需要換回你需要的金額,並非是全部資產一次性由美元換回新台幣,就算有匯兌損失,也只是一筆小金額的損失,無傷大雅。
例如需要換回3 萬美元當生活費,相對於100 萬美元的總資產來說,10%(3,000 美元)的匯兌損失也僅等於總資產的千分之三,可能跟複委託手續費差不多,實在無須過於在意。
如何有效降低匯兌風險?
這裡提供一個能減少實現匯兌損失的方式,建議在退休前幾年調整台灣與美國資產的比例,以我的資產配置為例,預設在退休前的美股資產占75%,新台幣資產占25%,當準備要退休之前,將美股資產部分換回台幣資產,調整成美股與台幣資產各占50%。
生活費主要由台幣資產支付,需要由美元換回新台幣的部分只占一半比例,相對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的影響就減少一半,如果再加上生活備用金的彈性運用,我可以在美元匯率差的時候,先以生活備用金彌補需要的生活費缺口,美元的部分就先不進行換匯,或換少一點,這都是彈性的作法。
退休族如何降低匯損?
投資人不需要過於在意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變化,因為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並不大,如果長期投資換匯,相信美元匯兌成本應該能取得中間值,之後要換回新台幣時,即使是在27 元或35 元的極端值,頂多也就是實現大約10% 的匯兌損失或獲利。
若實行的是4% 提領法則,總資產的4% 實現10% 的匯兌損失,也不過0.4%的影響,若按照建議的將新台幣與美元資產分配各半,則損失只有總資產的0.2%,比台股的ETF 管理費還低,實在不需要耗費心思躲避匯損,反而錯過更大的獲利機會,得不償失。
作者簡介_雨果
「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」粉絲團版主。畢業於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資訊科技學士與MBA碩士,曾任電腦補習班老師,現為外商公司總經理。著作:《聰明的ETF投資法》《ETF存股》
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,原文出處
※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,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。